发布日期:2024-12-20 07:16 点击次数:93
图片
本文约5000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爱)
汉字形义溯源
(285)
扣门入内——谈“内”与“入”
(上)
朱英贵
要是说, “前”、“后”、“左”、“右”是感知者的安身点居中向四周平视的主张,那么,“内”与“外”就是感知者的安身点位于事物以外有时位于事物之内的主张。这一篇与下一篇就来谈谈涌现事物表里位置的两个字“内”与“外”的构字理据与字义演化。这一篇先从“内”字谈起,将主要从主张词的角度来表现“内”字,趁机也谈谈“内”字内含的构件“入”字。
一,在《说文》中互训的“內”与“入”
《说文解字》卷五入部:“內,入也。”又“入,内也。”许慎用互训的按序来解释“内”与“入”这两个字,即所谓转注是也。相通融会都认为用互训的按序解释的是同义字,那就是说“内”与“入”这两个字的道理是疏导的,其实否则。
拙论认为,所谓“互训”是大同小异的辞别性相互解释,被互训的两个字并非全都同义,而是有着显明的区别特征。比如:《说文解字》卷八老部:“老,考也。”又“考,老也。”这是《说文解字·叙》用作解释转注的典型例字:“转注者,建类一首,情愿相受,考总是也。”
其实“考”与“老”这两个字并非是全都同义的,准确地说,“丂”是指男性老东谈主,“老”是指女性老东谈主,这有二字内含的涌现男女各自的生殖器官的区别性瑰丽“丂”和“匕”为证。因此所谓“六书”之一的“转注”其实亦然造字法,为了区别老男东谈主和老女东谈主,比照“考”字造出“老”字,有时比照“老”字造出“考”字,孰先孰后尚弗成知,可是“互训”自有其妙。(详见拙论《考总是也——谈“老”与“考”》一篇)。
互训涵义既明,那么咱们有根由认为,“内”与“入”是两个不同的宗旨:“入”是插足,涌现正在往里面通顺,跟“出”相对,是涌现行为动作的动词;“内”是也曾进东谈主到里面,涌现在里面,跟“外”相对,是涌现主张的名词。可是关于“入”与“内”这么两个动静不同的宗旨,也可能是因为许慎其时感到很难用“……也”的判断体式说了了,于是便弃取了“內,入也。”和“入,内也。”这么相互互训的表现形态。
图片
二、“内”(內)字与“入”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今天写的“内”字是个简化字,从“冂”从“东谈主”会意;而 “內”字本来是从“冂”从“入”的会意字。诚然这种简化是为了便于书写,关联词却影响了对其构字理据的判识。“內”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乃至隶书楷书向来都是写稿从“冂”从“入”的会意字。其字形从古于今莫得太大的变化(参见下图))。
图片
“内”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从上图不错看出,“內”由两部分构件组成,外围部分像是房屋的框架有时某一个空间,里面构件为“入”,其构字理据是用插足某空间来涌现在某空间之内的道理。
《说文解字》卷五入部:“內,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
许慎的解释道理为:“内”,就是插足到里面。它的字形聘用“冂”看成表意偏旁,涌现从外面插足到里面的道理。
清代段玉裁合计许慎“入也”的表现还不够明了,于是在《說文解字注》中补充解释为:“今东谈主谓所入之处为内,乃以其引伸之义为本义也。”
蝴蝶谷中文娱其实,“内”字涌现里面这一主张意旨究竟是它的本义照旧扩充义,也不错换个角度来看,将“入”与“內”这两个字看作是初文与后起字的相干也未曾弗成。咱们不妨来望望 “入”字的古笔墨形骸(参见下图):
图片
“入”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入”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骸特地精真金不怕火,基本上是由两条斜线组成,要是用当代图标来对比的话,很像是“∧”这么一个进取的瑰丽,要是据此融会的话那就是涌现进取插足的道理。关联词《说文》的解释却与此相背:
《说文解字》卷五入部:“入,內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
许慎的解释苟简道理为:“入”,就是在里面的道理。它是一个象形字,象从上头启动都插足到底下了。大凡跟“入”的道理有关的字都不错用“入”看成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照旧合计许慎“内也”的表现不够明了,于是在《說文解字注》中对“内也”二字补充解释为:“自外而中也。” 对“象从上俱下也”六字补充解释为:“高下者,外中之象。”
段注的道理是:许慎说的“内也”是从外面到了里面的道理,许慎说的“从上俱下”就是从外面到里面的道理。总之《说文》至极段注的解释都倾向于“内”是动词插足的道理,而“入”是也曾插足处在里面的道理。
咱们再回头看这两个字的相干,不妨不错这么融会:“入”为初文,其造字本义可能是表主张的名词义,其后它产生了表插足的扩充义,于是便另造新字(后起字)“内”来涌现它的初文本义,于是后起字“內”就赢得了表主张的名词义,而初文“入”便专职于它的动词扩充义表插足的道理。这即是秃笔前文所说的,不错换个角度来看,将“入”与“內”这两个字看作是初文与后起字的相干也未曾弗成。这也即是《说文》将这两个字互训为“內,入也”与“入,內也”的原因方位。
可是,尽管“内”字之内含有“入”字看成构件,尽管《说文》用互训的形态表现“内”与“入”这两个字,学界却不大认同“入”与“内”是初文与后起字的相干,而是认为“内”是“纳”的古字,即认为“内”与“纳”才是初文与后起字的相干。在古代文件中,“内”看成“纳”的古字使用的用例(即“内”通“纳”)很常见,因此拙论认为,说“内”与“纳”是初文与后起字的相干亦然开荒的,这碰巧阐明,“内”字被平时用作表主张的名词义之后,还不忘初文形态的“入”字的初心,于是就为“入”的表插足的动词扩充义又造了一个后起字“纳”,而入和使之入的道理恰是“纳”字的基本常用义。
图片
三、“内”(內)字的字义演变泉源
“内”的本义和基本常用义是里面,里头。与“外”相对。举例:“公敛处父帅成东谈主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左传·定公八年》)再如:“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千里百宝箱》)又如:“至于益中公司,咱们局内东谈主倒少量不惦记”(茅盾《子夜》十七)
“内”字由此里面、里头的基本常用义不错产生如下一些方面的成功扩充义和迤逦扩充义:
其一,涌现使向内,向里。举例:“工四东谈主,二瑟,瑟先,相者二东谈主,皆左向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仪礼·乡饮酒》)郑玄注:“内弦,侧担之者。”贾公彦疏:“以左于外侧,担之使弦向内也。”再如:“(贞不雅二年)二月丙戌,靺鞨内属。”(《旧唐书·太宗纪上》)
由此又可扩充出如下一些道理:
一是指室,内室。举例:“子有廷内,弗洒弗埽。”(《诗·唐风·山有枢》)再如:“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汉书·晁错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二内,二房也。”
二是指居屋的正室。举例:“故正人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皆也,非疾也,不日夜居于内。”(《礼记·檀弓上》)郑玄注:“内,正寝之中。”
三是指君王所居之处,皇宫。举例:“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逸周书·克殷》)再如:“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前蜀·韦庄《延兴门外作》诗)
四是指朝廷。举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史记·汲郑传记》)再如:“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校正太监外戚客东谈主,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来岁,出为江夏太守。”(《后汉书·陈忠传》)
五是指宫门或闺门以内的东谈主和事。举例:“辨外内而时禁。”(《周礼·天官·宫正》)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别离外东谈主内东谈主,禁其非时进出。” 孙诒让正义:“禁之者,宫内之东谈主,非时不得出;宫外之东谈主,非时不得入也。”再如:“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孙希旦集解:“内谓内事,外谓外事。在内言内,在外言外,各治其事,而不得相预也。”
其二,涌现家务。举例:“必乡举求窈窱,不问华色,是以助德理内也。”(《汉书·杜钦传》)
由此又可扩充出如下一些道理:
一是指妇女,女色。举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欠亨寝席。”(《礼记·内则》)孔颖达疏:“此经论须眉女子殊别之宜。”再如:“景宗好内,妓妾至数百,穷极锦绣。”(《南史·曹景宗传》)
二是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举例:“皆·庆封好田而耆酒,与庆舍政,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嫳氏,易内而饮酒。”(《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杜预注:“内实,宝物妻妾也,移而居嫳家。”杨伯峻注:“内,妻妾也。”再如:“晦辞自饮筵散,不足换衣,便步归舟中,以告其内。”(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又如:“原来唐氏为东谈主妒悍,贾涉平昔有个惧内的邪恶。”(《古今演义·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三是称妻家的支属。举例:“内兄潘岳每令饱读琴,竟日达夜无忤色。”(《晋书·阮瞻传》)再如:“黛玉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稚童特殊,不喜念书。”(《红楼梦》第三回)又如:“我这位内兄,好东谈主,一百二特地的好东谈主。”(曹禺《北京东谈主》第二幕)
其三,涌现内心。举例:“正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易·坤》)孔颖达疏:“内,谓心也。”再如:“今将军外托谨守之名,而内怀彷徨之计,事急而不停,祸至无日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又如:“唐袭本以舞僮见幸于建,宗佶尤易之,后为枢密使,犹名呼袭,袭虽内恨,而外奉宗佶愈谨。”(《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由此又可扩充出如下一些道理:
一是指内脏。举例:“东谈主震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淮南子·精神训》)再如:“只因尚未薪金灌溉之德,故以致五内郁结着一段绸缪不尽之意。”(《红楼梦》第一趟)
二是涌现亲近。举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礼记·大学》)孔颖达疏:“外,疏也,内,亲也……君若亲财而疏德,则争利之东谈主皆施抢劫之情也。”再如:“振起中兴之功,当以明功罪、别邪正、内正人、外小人为先。”(宋·李纲《与吕相公书》)
三涌现不形于外,背地里。举例:“老子曰:世界之谈,以德为主,谈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内,不以事贵。”(《文子·当然》)再如:“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东谈主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其四,指正谈。释教徒称空门之内的为内,空门以外的为外。举例:“故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典号为内……释教为内,孔教为外。”(《二教论·归宗显本》)再如:“自先王之谈不解,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弗成绌。”(宋·曾巩《〈梁书〉目步骤》)
其五,指戈戟刃下接柄之处。举例:“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周礼·考工记·冶氏》)郑玄注:“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长四寸。”贾公彦疏:“内倍之者,据胡下柄入处之长……云内谓胡以内接柲者,即柄也。”
其六,“纳”的古字,涌现使插足;放入。举例:“念念世界之民,苍生庶民,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再如:“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谈尔。”(汉·王符《潜夫论·德化》)汪继培笺:“内,读为纳。”又如:“为莫离支所囚,以兵胁之,起义,内窟室中。”(《新唐书·蒋俨传》)
由此又可扩充出如下一些道理:
一是涌现继承,容纳,釆纳。举例:“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东谈主为君在,弗内也。”(《礼记·檀弓下》)再如:“海内其所出,故能大。”(《文子·上德》)又如:“始唐有世界,惩刈隋敝,敷内谠言。”(《新唐书·苏世长韦云起等传赞》)
二是涌现迎娶。举例:“为平贫,乃借贷币以赠,予酒肉之资以内妇。”(《汉书·陈平传》)
三是涌现缴纳,供献。举例:“庶民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再如:“及商以闺门事见考,自知为凤所中,惶怖,更欲内女为援。”(《汉书·王商传》)
四是涌现保藏。举例:“监库旧有五臣注《文选》镂板,奭建白内于三馆。”(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
五是涌现缝补,弥补间隙。举例:“上奏畏却,则测验而周内之。”(《汉书·路温舒传》)王念孙《念书杂志·汉书九》:“内读为纳。纳者,补也。周,密也。此承上'上奏畏却’而言,谓密补其奏中之罅隙……'测验而周内之’,谓测验其文而周纳其隙。”
凭证上头临“内”字的字义演变经过的梳理,现将“内”字字义的发展端倪简示如下(暗示图中的横直线涌现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相干):
图片
图片
(未完待续)
有关勾通:
汉字形义溯源(284):稳操胜券——谈“左”与“佐”(上)
汉字形义溯源(284):稳操胜券——谈“左”与“佐”(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奇迹,扫数本体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本体,请点击举报。